“中国的纤维制造业到底有多牛?目前的服装到底有多少功能?”今年暑假,东华大学材料学院18支博士生实践团,奔赴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内蒙古等地,值得注意的是,其中7支科技服务类团队以创新材料赋能产业升级,深入调研行业一线企业生产和科研发展状况,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开展科技服务,推动校企合作科技创新,为城市及企业发展带来新活力。每支实践团还配备了“专业+思政”导师团队,由研究员侯成义和专职辅导员吴佳共同担任指导教师,实现了专业实践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从纤维到服装,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让智造看得见摸得着
实践团先后前往安踏体育、百川彩纺、海天材料、百宏聚纤、禾伦织造等企业进行实地参观。
【资料图】
如今,企业充分运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生产车间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还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这让实践团成员深感科技的不断进步为企业带来的巨大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科技创新的成果不能仅停留在实验室中”。此次实践团的博士生均来自东华大学先进功能材料课题组, 长期开展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研究。“以往科研中,我们主要研究可穿戴设备的技术指标,真正走进企业,才发现一个新技术想要真正实现产业化是多么不容易。”实践团成员周新星说道。
参观安踏982创动空间时,企业的展馆不仅生动诠释了企业的辉煌发展历程与独特企业文化,更展现了一系列充满中国智造的卓越成就。材料、花纹、色彩与具有防晒、速干、单向导湿等特色功能的完美结合,彰显出功能化、智能化服装科技与创新的前进与发展。
打开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新大门
实践中,同学们对纤维生产商、面料织造商、服装制造商、销售商、消费者进行全产业链调研,在问卷调查、个体访谈与座谈交流中获得一手资料,不仅了解了消费者对衣服功能的需求趋势,也了解了材料创新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难题。
实践团成员与企业分享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知识,展示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科技创新成果,引起了企业极大的兴趣和高度的肯定,就相关内容展开深入交流,并对未来智能服装发展的前景和挑战进行探讨,期望高校与企业多沟通交流,共同促进成果转化,真正形成产学研融合的良好局面。
“作为一名深耕实验室的博士生,此次实践我收获满满,尤其是在百川彩纺公司,聚焦纺前着色问题,我们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出用实验室研究成果色油替代目前企业着色用的色母粒,以此提升灵活性和环保性,学院和企业形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带着生产一线的需求和期待,实践团队长田航更加明确了下一阶段科研方向,“我将依托此次实践成果,持续致力于将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为促进产业创新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博士生开展社会实践是一次有力尝试,希望以此打开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新大门’,持续赋能地方产业和行业升级。”在与当地工信科技部、人才办及中纺学石狮产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的交流研讨会上,材料学院党委书记李斌荣表示。
据悉,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点实施“实践+”行动计划,聚焦“本硕博”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生实际,依托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组建18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其中科技服务类团队占比40%。未来,学院将持续发掘校内外优质资源,加强校企交流合作,打造常态化实践育人共同体,引领学生在“行走课堂”提升本领、增长才干。
作者:储舒婷 张斌 吴佳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姜澎
图片来源:东华大学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