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强调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山东省近年来借力理念之变和场景创新,探索“非遗+”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非遗跨界闯市场,令其以更广泛的传播、更灵活的手段积极融入大众日常生活。
▲ 潍坊非遗老猫花灯受到游客喜爱 孙丛丛 摄
(相关资料图)
1
沉浸式体验进景区
尝一块花香沁心的鲜花饼,听一曲山东快书数来宝,饮一碗芳香四溢的大碗茶……步入潍坊市青州古城景区,一场沉浸式非遗体验之旅随即开启。古城街道上,艺人们展示抖空竹、扑蝴蝶、青州花毽等非遗技艺,游客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展演、体验研习互动。
据了解,为更好地挖掘保护本土非遗项目和民俗文化艺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成立古城非遗艺术团,将具有表演性质的竞技体育、曲艺说唱等在青州古城进行常态化展示。“我每天在古城表演两个小时。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技艺,还经常开展抖空竹培训和‘进校园’传习活动。”非遗抖空竹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象举坦言,将非遗活态展示与景区风貌相融,既为景区增添了人气,也通过给予传承人补贴等政策,带动了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
近年来,山东培育打造特色非遗景区、线路,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旅游企业与传承人合作等方式,让更多非遗项目在景区“落地生根”,在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新业态的同时,绽放非遗的迷人光彩。
近日,在位于聊城市的临清宛园景区,临清肘捶研究会组织了一场青少年暑期展演活动,小学员们精准熟练的出拳招式让游客啧啧称赞。“临清肘捶在这里进行展示既与周围环境契合,又能让孩子们在非遗传习中有所收获。”临清肘捶第七代弟子李友波说。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临清宛园目前正创新打造民俗文化、风味美食等多种业态场景,其中,园林风景与运河非遗的融合为景区注入了新动能,也助推了本土特色文化“出圈”。
2
创新应用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需创新人们“看见非遗”的方式。在挖掘保护非遗资源的基础上,山东积极拓展其传播、展示、应用思路,让非遗灵活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和“吃、住、行、游、购、娱”等深度体验环节,更好地满足大众多元精神文化需求。
今年暑期,非遗济南皮影戏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娟的身影频繁出现在中小学校、旅游景区、休闲街区等地,除演出《三借芭蕉扇》《孙悟空》等皮影戏剧目外,她还指导广大受众制作孙悟空、济南“二安”等皮影人物,并根据不同场景、不同主题开设互动体验环节,如与文化名人聊皮影故事、开展皮影绘本讲座等。李娟介绍,近几年,济南皮影在雕刻和着色工艺上也走上“国潮”路线,主动寻找传统制作工艺与流行文化的连接点,先后推出“泉城”系列皮影耳饰、胸针,发布“西游”系列数字藏品,让游客在线上、线下均能选购皮影好礼。
在潍坊高密市,设在红高粱艺博园的泥塑摊位前,学生游客络绎不绝,调泥、制模等泥塑工艺流程展示“圈粉”众多;红高粱大酒店则精选高密炉包、拤饼等非遗美食,供游客打卡或点单,丰富其旅途“滋味”……近几年,高密市依托“两园、十厅、N站”体系打造全域非遗旅游融合场景,在红高粱艺博园、红高粱影视城集聚20多个非遗项目,形成非遗旅游“博览园”;设立涵盖10个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习+旅游”功能场馆,搭建非遗旅游“会客厅”;把全市166个非遗项目融入文化馆总分馆、特色酒店等,形成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非遗旅游驿站”,构建了随处可遇的高品质文旅生活圈。
3
展开乡村“共富”图景
近日,山东省“夏季黄河大集”启动,汇集各地非遗、手造产品的展销摊位前人头攒动。“黄河大集”品牌活动推出以来,全省各地举办线上活动、线下市集4万多场,销售额超160亿元。
东营市垦利区邵家村手艺人刘立珍是“黄河大集”上的常客,她把草编产品带到市集上售卖,仅一个晚上就收入1000多元。刘立珍说,邵家村依托非遗草编技艺成立了草编工坊,年均生产草编产品5万余件,已累计带动周边10余个村庄上百名村民走上致富路。通过对特色民俗资源的挖掘、展示,邵家村还建立了可看、可听、可玩的非遗体验场景,发展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黄河风情村,既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又为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山东,通过“黄河大集”“乡村好时节LET’S购”等省级层面活动引领,非遗更好地融入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实践,服务大局贡献度不断提升。多地还通过发展乡村非遗合作社、建设非遗特色村落(社区)、帮扶非遗企业等方式,解决乡村手艺产品销路窄、从业者收入低等难题。比如,临沂市沂水县吴家楼子村推出缝棉袄、绣荷包、装香囊等非遗研学项目,并结合采摘、烧烤等乡村农事体验打造研学游新场景,促进了农文旅多元融合发展。济宁市泗水县依托等闲谷国家级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引入非遗项目15项,设置刺绣、核雕等非遗摊位,打造“手造市集”,通过静态展示、现场加工、直播带货等方式全方位展销非遗文创产品,同步搭建了以合伙人机制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创业平台,截至目前,已招募各类合伙人192人,带动就业2000余人。
2023年8月28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山东:拓展“非遗+”新场景 添彩群众美好生活》
↓ ↓ ↓ ↓ ↓ ↓ ↓ ↓ ↓